2020级新闻
  1. 2024级高一 [匡河校区]
  2. 2024级高一 [运河校区]
  3. 2023级新闻 [高二年级]
  4. 2022级新闻 [高三年级]
  5. 2021级新闻
  6. 2020级新闻
  7. 2019级新闻
  8. 2018级新闻

    高一年级:美在一路同行!

    发布人:gaoyee     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2014-04-17 15:02:50      点击率:2519 【打印文章】

                           游苏州园林之——友谊之美

        修学游旅行,不得不提的是同学的友谊。旅途中我们饱览苏州园林的美,但也许在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还是友谊之美。从修学游的前一天晚自习,同学们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第二天早上大家都准时到校,让我们的行程顺利按时开始。老天似乎也很高兴,灿烂的阳光仿佛是他的微笑。整整齐齐排好队。喧喧闹闹地上了车,狭小的车厢更压缩了我们的激动。路程很长,但是没有人昏昏欲睡,只是无尽的兴奋!兴奋!最好玩的竟是平时严肃的老师们。旅行中,没有拘束,我们好像与老师成了知心的好友,更有富有想象力的同学把老师的图片做了“小小”的改动~走在路上,同学们勾肩搭背,说说笑笑,没有任何的争吵,只有相互的关心和遇到美景的相视一笑。遇到美景当然是要争先恐地拍照喽,摆pose,互相“黑”,一切都是快乐,是友谊。友谊的美,洋溢在园林的美之上,是青春,是我们热爱不已的高中年华,是我们珍惜不已的三年唯一。

       不得不说的是吃饭的热闹。旅行团餐,固然是没有家里爸妈的精心菜肴那么美味,我们也很遗憾没有吃到苏州著名的松鼠鲑鱼,但和同学一起享用,我们吃出的是苏州的味道,是友谊的味道。老师很关心我们,餐中到每一桌看看,让我们多吃点,多吃点,我们吃到了暖暖的味道。

    两天的行程实在太短,回程的路上同学们都依依不舍,两天的游玩也带来了疲倦。昏昏睡去,也许没有了启程时的热闹,但是大家都把两天的珍贵回忆放在了心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旅行接近尾声,新的行程将要开始,再见,修学游!你好,新的开始!

       游苏州园林之——布景之美

       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

    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

       游苏州园林之——艺术之美

       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

    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这是与西方园林建筑很不相同之处。

    游苏州园林之——建筑之美

        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 拙政园的西部是风格独特的鸳鸯厅,它是一个在屋顶下面分为南北两部分方形的、独特的建筑厅;厅的北半部是“三十六鸳鸯馆”,南半部称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馆临水池,适宜夏居,南馆靠花院,适宜冬住;在大厅四角各有一小间耳房,形成了一个大厅带四只小耳的格局,为我国古建筑中奇特的一例。它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右图便是这次旅行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燕誉堂。燕誉堂”出自『诗经』“式燕且誉,好而无射”。燕誉:燕而娱乐之意;无射:始终不已之意。此厅为全园之主厅,原是园主宴客所用。此厅是苏州园林中较为有名的鸳鸯厅。所谓鸳鸯厅就是在一座大厅内用屏门,挂落隔成南北两部分,从内部看似两厅相连,但布置相异。北厅的梁柱用圆木,南厅的梁柱用方木,两厅的门窗图案,家具布置各不相同,匾额也各有题名,同时一般前厅是主人招待男宾之所,后堂则是女主人会见女宾之处。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 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见山楼"在荷风四面亭北侧,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一词来源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楼上可以看到园内几乎全部的山水景物,见山楼"室内明式桌椅茶几,梁上悬挂小方什景灯,仍然是那种古色古香的风貌。

        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位于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它的由来为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榭:多借周围景色构成,一般都是在水边筑平台,平台周围有矮栏杆 又可作休息的场所。榭是这次旅行中我了解最深的一处苏州园林建筑形式。导游像我们介绍了榭的特点,并让我们识别了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拙政园东园的芙蓉榭。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 可惜的是我们没能领略到芙蓉榭在夏天的荷塘美景。

       舫:园林建筑中舫的概念,是从画舫那里来的。舫不能移,只供人游赏、饮宴 及观景、点景。舫与船的构造相似,狮子林石舫,正是舫的典型代表。石舫位于园西北的池边,东临真趣亭,北倚暗香疏影楼为背景。它的创作方法,一反古典园林石舫的写意手法,而大胆采用追求形似的手法。尾舱共两层。中舱屋顶为平台,可登临眺景。整个造型,酷似现实中的画舫,因而显得与经典的写意山水景观不够协调。它的体量比较大,在苏州各园林石舫中属于“船老大”。为此,有人认为空间显得逼仄,疏密有致不够。在建筑材料上,石舫其实非“石”而仿“石”。贝家特意将建造上海汇丰银行后多余的高级水泥运来,配上考究的磨光石子,采用先进的工艺,制成一艘漂亮美观的“仿古舫”。  

    廊:是一种“虚”的建筑形式,由两排列柱顶着一个不太厚实的屋顶,其作用是把园内各单体建筑连在一起。在拙政园的多条路径中,不能不说到是又一种独特艺术品的游廊。拙政园的游廊,可分为空廊、半廊、复廊、和藤萝覆盖的花廊等等,它为人们的游览提供了便利,也为游览的过程增添了趣味。拙政园有两条著名的游廊,一是中部的“柳阴路曲”,二是西部的波形水廊。“柳阴路曲”的道路共有两条,一条通往园林的西部;一条则通往北边的见山楼。在这两条路径上,人们无论从哪一个方位环顾园林,都会得到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拙政园西部的波形水廊,更是苏州园林中的一个代表形象。整个水廊的造型曲折有致,起伏自然,它不但连接了南北两岸的景点,而且又以自身的一种波纹的韵律,构成了一道十分独特的风景线。

        亭:体积小巧,造型别致,可建于园林的任何地方,其主要用途是供人休息、避雨。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筑。在园林中往往是构图中心和借景对象。桥在园林中不仅供交通运输之用,还有点饰环境和借景障景的作用

    墙:园林的围墙,用于围合及分隔空间,有外墙、内墙之分。

    *苏州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园林城市?
         这和苏州的文化渊源及地理、气候条件都有关系。因为园林是隐逸文化的产物,是文人退居的宅园。苏州自古以来出文人,明清以来尤出状元。苏州籍人士为光宗耀组、为休闲退隐,留下众多园林。外籍到苏为官的,也往往流连于江南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把苏州当作第二故乡造园建宅定居下来。这是人文因素。
        从造园条件看,江南多水,从地面下挖二尺便可见水,有凿池引水的先决条件。加之苏州西南多山,太湖边盛产太湖石,叠山取石十分方便。苏州四季分明,植物种类多,具建园的自然条件,更不要说苏州的文人回家、能工巧匠辈出,具园林设计建造的人才条件。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苏州成为园林之城是历史的必然。

    *苏州为什么被称为人间天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广为传诵的谚语,多少年来,不仅流播于江浙一带,而且流播于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甚至漂洋过海流播于日本、欧美……

    苏杭之所以被人并称“天堂”,一个重要原因是名胜古迹、风景园林多而且美。杭州主要以湖山胜,苏州则主要以园林胜。

        从历史上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似乎是“苏杭比较论”的始作俑者。他既当过杭州刺史,又当过苏州刺史,熟悉苏杭,歌咏苏杭,并为苏杭百姓办过不少好事,因此极富有比较苏杭的发言权。其《咏怀》开篇第一句就是:“苏杭自昔称名郡”。他已把自昔以来的这两个名郡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了。再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湖固不逮苏,杭为会府,谚犹先苏后杭……”接着,他又援引白居易诗句进行论证,指出:“在唐时,苏之繁雄,固为浙右第一矣。”

        到了元代,“天堂”之谚进入了《双调蟾宫曲·咏西湖》:“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就说,姑苏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李斗《扬州画舫录·城北录》也引有刘大观语:“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这一比较,也有其道理,说明三个名城中,苏州是以经济繁盛领先的。当然,这并不是否定苏州的“城里半园亭”。

       直至现代作家曹聚仁在《吴侬软语说苏州》中,一开头就写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山塘。’前天晚上,杨乃珍琵琶一响,呖呖莺声,唱出了七里山塘的风光……”此开篇从20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唱到了今天。

       以上一系列描述具体、形象生动的诗文,可看作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历史注脚。当然,现代的评弹开篇,只能说是民间艺人的传唱,然而正足以说明这一民谚得到了历史上一代又一代人的认同。

     

       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富庶是其基础、文化是其表征、和谐是其本质。纵观中国城市史,历朝历代都有富庶的城市,也不乏文化昌盛之地,苏州向来具有崇教尚文的文化传统,是著名的状元之乡,历史上曾出过50名状元,在中国是出状元最多的城市.1500多名进士,现存的状元府第有10座。吴地名贤,不胜枚举。沧浪亭内有“五百名贤祠”,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伍子胥、军事家孙武;楚霸王项羽;汉宫皇后绝代美女赵飞燕;唐代诗人陆龟蒙;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及文学家范成大;明代画家沈周、唐伯虎、文征明、仇英,政治家况钟,文学家冯梦龙,建筑家、明故宫设计者蒯祥;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造园大师计成,叠石专家戈裕良,清代帝师翁同和,外交家洪钧;近代民主人士柳亚子,经学大师章太炎,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和教育家叶圣陶,刺绣大师沈寿,现代文学家和作家苏童等。另外,两院院士中,苏州籍院士有近百位。

        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她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苏州园林和其他大量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逾4200年,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典型的园林城市。一般认为,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已历经2500多年的沧桑。苏州也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市区是江南水网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 “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有“丝绸之都(丝绸之府)”、“园林之城”的美誉。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打印文章】